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许苗苗:电子语言:创新结构与跨界应用

许苗苗 跨界经纬 2021-12-03


电子语言:创新结构与跨界应用

许苗苗

许苗苗.电子语言:创新结构与跨界应用[J].

文艺研究,2009(10):98-106.


      媒介载体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电子语言是新媒介技术下诞生的新型语言。在电子语言中,可以看到书面语和口语的融合,外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融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融合。电子语言以图画、符码等多种表达方式跨越文字和声音的局限,也跨越媒介的边界,影响到印刷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跨界和融合特质使电子语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当人们从印刷品逻辑严谨的白纸黑字中抬起头,突然看到电脑屏幕上蹦出来的那些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电子语言时,一定会被晃得睁不开眼。然而,生于这个充满声色的时代,人们不得不被挟裹进电子媒介的新语言浪潮。


那些出现在网络论坛、聊天软件、手机短信等电子媒介中的新语言形式可以统称为“电子语言”。它由公众参与创造使用,伴随电子媒介的普及,在传授之间通行、蔓延。电子媒介的出现不过短短数十年,所以电子语言至今还没什么规范的文法、语序,更谈不上经典文本以供人们学习、仿效。以传统语言的眼光来观照,电子语言中大量存在结构新奇、用法特异、不符合普遍规范的现象,但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不合逻辑、不守语法规则的语言“改造”和“创新”,却能在媒介世界不胫而走,以制造全新的语言视听为特征而风靡日常社会。



一般说来,口语先于文字,在理解过程中居于第一位,文字应由口语主导。但是,以声音为媒介的口语总是稍纵即逝,文字却能记录保存,反复传播,这使口语和文字的地位逐渐本末倒置,文字成为信息的权威象征。当然,文字对媒介有极强的依附关系: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莎草纸和软笔的使用有关,巴比伦人用泥板和硬笔开发出硬朗的楔形文①。汉字的历时发展也如此:龟甲兽骨上神秘莫测的镌刻笔画多硬折;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圆转匀称;宣纸上楷行魏隶万变不离其宗;工业时代书报中的小五宋体更是规矩端方、整齐划一……文字跟随媒介变化而变化,媒介对语言文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电子时代诞生了更多的新媒介,互联网、手机成为其中的最为大众化的交流工具,而语言和文字正是借助了这样的工具不断尝试更新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制造新的语言感受和语言体验。电子语言本身的口语化、随意性,使用者的公众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这一新语言形式以自由地跨界、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媒介世界——书面语与口语界限的消失,方言、普通话和外语的融合混用,古汉语跨越时空进入现代汉语的疆界,图形、符号对文字的参与和诠释,可以说,正是这种种自由的跨界和融合,让电子语言具有了兼收并蓄、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甚至引导了大众日常语言的变化。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书面语和口语的划分主要在于媒介的不同:一个借助文字,诉诸视觉,需要抽象思维进行理解性转换;一个借助声音,诉诸听觉,比较直观感性。由于口头交流作为语言表达的第一性, 声音一度对于理解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口头文化盛行的社会人群对文字的理解中。据说有的部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识字的人在为他人读信时要堵上耳朵,以防其探知其中的内容。口耳相传的风俗使部落中的人相信,“听”是理解的惟一途径。


在书面文化中,书面语语法规则约束性强,讲求逻辑严谨,标点符号规范,可以反复斟酌修改,因此,基于视觉的文字形成了统一的知识权力,具有普遍效力。而口语则灵活随意,不拘泥语法,接收的即时性和稍纵即逝性使其相对来说不可更改。这种区别导致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互为掣肘。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曾对此表示遗憾:“用简化字母表写作遏止了口头传统的习惯势力,但是它又暗示着表达力的衰退。”②



网络聊天和手机短信中的电子语言是一个结合说和写的过程,融合了字面和口头媒介的优势,因而,其中的新语言也是书面语和口语的特点兼而有之。一方面它像口语一样即时交流,双方所思所想实时在聊天工具中呈现,内容多半不具严肃性,也不大会考虑句子完整或语法规范。另一方面,这类交流多半采用文字,以敲击键盘的结果作为中介,应答者在看语言而非听语言,无论多么口语化的句子都落在文字上;在按下发送键之前,发送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对语句进行润色和修改。


视听双向的电子媒介能到达单一传统媒介无法触及的领域,书面语和口语的边界部分消失。网络聊天、论坛、短信与传统表达方式都不完全相同,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多项交叉产生特殊的媒介语境。例如“造境”本是文字的神奇功力,它能将阅读的此时此刻置换为字里行间的彼时彼地,将阅读者带离现场,引入特殊语境。书面文字是单向的封闭系统,它展现作者预先的构思,时间、地点、角色、行动等都已设定,读者只能被动接受。当人们为“扬蛾入宠,再盼倾国”而喜,或因“塞客衣单,孀闺泪尽”而叹时,作者的力量就体现了出来。可以毫无差错地原样复制的书面文字,给不一样的人带去了一样的情境。而口头交谈却不然,它表现为实时互动性,参与者亲历现场,直接交流,共同进行语境创造,其加入或退出对语境产生即时影响。口语无法复制,即便是一字不差地背诵,也会因叙述者的情绪、语气等的转换而有完全不同的差别。


下面的这段网络聊天记录就是书面语与口语混杂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2004-2-6 20:56:38 冰月岛主:还钱!

2004-2-6 20:56:54 清风笑烟雨:什么钱?

2004-2-6 20:57:12 冰月岛主:买肉的钱!

2004-2-6 20:57:55 清风笑烟雨:生命的欢喜可以再影印一张吗?老去的热情可以再拉皮整形吗?病中的真理可以再传真校对吗?死掉的爱情可以再输入键出吗?买肉的钱要  还吗?

2004-2-6 20:58:47 冰月岛主:万里长城永不倒,肉钱一分不能少。

2004-2-6 21:01:11 冰月岛主:你知道秦始皇是怎么死的吗?欠我钱不还被我打死的。

2004-2-6 21:01:57 清风笑烟雨:你知道清朝怎么灭亡的吗?我欠的太多。

2004-2-6 21:03:38 冰月岛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天不还钱,横着回故乡。

2004-2-6 21:11:45 清风笑烟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钱不厌多,海不厌深。

2004-2-6 21:13:58 清风笑烟雨:离离囊中钱,一岁一库容。你也花不尽,春风吹又生。

2004-2-6 21:14:35 冰月岛主:天地之间有正气,你个混蛋没义气,有钱不还我生气, 插你车胎放你气。


开始两句“还钱”、“什么钱”是简单的口语,后面则夹杂了书面语特有的排比对仗,并大量借用诗歌、顺口溜形式。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部分对答时间间隔较长,这样漫长的中断在口语中基本不可能出现。只有通过文字记录,才能连缀起上下文,使意思贯通。


电子媒介融合了“书面语的特殊语境”和“口头语的共同语境”。有人将网络称为虚拟空间,参与者共同搭建起了一个平台,既不在此地,也不在彼处;既是口语一样亲历的,又独立于说话者所处空间之外。网络交流的口语特点使其变化多端,但无论多么个性化的网语却都可以像印刷品一样被快速复制,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原样。多人网络聊天时,处在一个嘈杂的大环境中,同时,每个参与者又与他人保持着一对一的谈话方式,他们可以选择是否进入公共语境。网络语境是开放的,允许参与者随时加入和退出,但短暂退出并不影响对话继续,因为对其参与者来说,对方始终是空间缺席的。文字表达的持续性保证了参与者在真实的、私人的、公共的多种语境之间自如跳跃。


一则网文《魔王抓走公主》生动地表述了这种场景:

一天魔王抓走公主,公主一直叫。

魔王:你尽管叫破喉咙吧,没有人会来救你的。公主:破喉咙……破喉咙……

没有人:公主..我来救你了! 魔王:说曹操曹操就到…… 曹操:魔王,你叫我干嘛? 魔王:Oh,My God!

上帝:谁叫我?

谁:没有人叫你啊。

没有人:我哪有?装蒜啊! 蒜:谁在装我?

……

 

虽然这则网文中的语境也由作者设置,并非真实聊天记录,但在开放讨论、可随意更改昵称的网络聊天室里,却完全存在发生的可能。


活用标点是书面语和口语在电子语言中交叉的又一体现。口语中重音在句子里的不同位置,或是断句的微小差异,都能表达不同意思。书面语则不然,标点符号是意思准确的必要工具,使用自有一套完整规则。网络交流这种以书面文字表达的口语活动,同样应用标点,但带有个性情感和语气的标点往往随心所欲,突破固定用法。标点在电子语言中的活用表现为标点叠用、创新使用、符号借用等。



网络上最常见的特殊标点用法是符号叠用。虽然印刷语言中也偶有叠用标点的情况,却较有节制,不像网络上,动辄十余个甚至几十个“!”或“?”刷过整个屏幕,以触目惊心的符号浪潮表达情感强度的几何级飙升。还有一些原本不能叠用的符号也重叠使用,并生发出本意之外的意义。如“这个,,,,,,呃,,,,,,”以很多个逗号表现张口结舌的情形。在网络上的对话中, 当一方发出问话而另一方不做反应时,会被误以为是传输出了问题。因此,当遇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或无话可说时,句号的叠用“。。。。。。。”就应运而生了,表示静默应对。符号借用是将一些本不属于汉语标点的符号加以利用。如“~”在网络上经常见到。在“嗯~~”、“啦~啦~啦~~~”中,它形象地模拟声音的起伏婉转。“———我是分隔线———”不是几个破折号的叠加,而是网民自创的意义转换分隔符号,中间的解释随上下文意思更改,可以是情绪的转变,如“———哼着歌的分隔线———”,也可以是时间的间隔,如“———两个星期的分割线———”等等。网民既是说话者,又是文字编辑,他们创造性地使用符号表示心情的转换。


口语语音、声调对于理解的重要性居首位,而理解文字则需要较高的教育程度和抽象的思维能力。标点符号在电子语言中不再是记录的辅助工具,叠加、创新等用法以口语的情绪性扩充了书面语的使用范围和解读方式,它是抽象思维之外的形象表达,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趋势。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融合


世界各国语言的差异,一国同样文字下各地发音的不同,与媒介传播的局限性相关。传统媒介范围相对狭小,传播的速度缓慢,表达方式有差异在所难免。如今电子媒介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民族的界限,造就了媒介语言的一致性,新媒介的使用者组成了新的族群。


方言和普通话的分化融合与载体的关系就特别密切。印刷文字使吴侬软语和白话京腔得以交流,电视、广播则扩大了普通话的传播范围,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发音使国家标准统领了声音领域。在中国南方,许多年长者不会说普通话,而孩子却能自如地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转换,这得益于“电视保姆”的谆谆教导。春晚小品曾先后让东北话、陕西话、天津话、四川话充斥全国屏幕;网上还出现过“方言版《大话西游》”音频,电影中“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诚恳的爱情表白被网友们南腔北调演绎得令人喷饭。2005年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是一次荧屏方言大联展,其中汇集了山东话、陕西话、天津话、东北话、福建话、上海话甚至英语。其编剧宁财神本是网络写手,虽是创作电视剧,却对当今网络受众的“笑点”把握得恰到好处。《武林外传》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电视的电子媒介优势,突破以往荧屏普通话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网络话语靠近。这使其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成了热门的网络话题。佟香玉的陕西口音开启了网语陕西话热潮,一时间网人言必称“额滴神呐”,如“搜狐女人/ 情感阵营”中自曝相亲经历的主题:“吐血的相亲经历!2次啊!额滴神呐”;“科创论坛/ 行摄天下”里有人在张贴照片的同时感叹“额滴神呐,真的拍出彩虹了”;“我爱游戏社区”里的抱怨“额滴神呐,大过年的股票不涨还跌的更厉害了”……“额滴神呐”代替了司空见惯的“我的天哪”,成为网人新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为偶尔流露的家乡口音感到窘迫,却乐于在网络上演练方言。比如常用“内是谁呀”代替“那是谁”,把“找到了”说成“找到类”;还有人将“撒”、“哒”、“啵”等放在句后以加重地方色彩。网语中称“妹妹”为“美眉”、称“我”为“偶”等是对港台口音的模仿。上海话的拥戴者更能在网络上找到乡音,号称“中文第一博客小说”的《乔乔相亲记》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且看其中的这样一段文字:



我觉得肯定不对了,再次问她哪能拉?今天的菜怎么都是酸的?她转过头看着我“:个算撒!!比起吾心里的那个酸……”说着说着,大颗的泪水掉了下来。我一看糟了!急忙帮她擦眼泪,她一顿一顿地说:“你和她拍广告老开心哦!!初恋的米道!无作呸!嘎泥心!!!现在放了弄面前额就是初恋的味道!”我急忙解释:“那是被逼啊,模特临时伐来了,摄影师又叫阿拉上,结果……”她眼睛一瞪:“阿拉?”我马上改口:“噢,是吾和灭绝。啊呀,都是假的啦!吾根本伐想啊!”她再次瞪我:“侬还抱伊!”“摄影师安排呀……”“伊还抱侬!”

“伐抱就落下去了……”“侬还米孔红!”“灯光特捏啦……”“侬还笑着看伊!”“我了该嘲笑伊呀!”“伊还含情瞪弄!!”“噢,伊在生气……”“伊还亲侬!”“那是凳子滑了”“侬!!无作!无作!无作!么良心额东西!”③

 

浓重的地方色彩不仅没有吓跑五湖四海的网民,反而受到网民的热情拥戴。在该博客的跟帖里,有人称赞,“写得真好,正宗上海话”;有人支持,“就用上海话写吧,这样比较有味道(虽然我也不太懂)”;还有人抱怨,“能不能写白话一点,阿拉伐是上海人,有些地方看不太懂”,或是“强烈要求翻译成普通话版本!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连中国话都看不懂!呜呼,悲哉~~~”④这部博客小说后来出版了纸质版本,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只是在页面侧边增加了“科普”栏,为一些过于难懂的沪语添加了注解。


连英语都有地方色彩,如果和东南亚人聊天时,在句子末尾打上一个“la”或“lo”,他一定会坚持认为你是位同乡。互联网、手机等新型电子媒介都源自英语国度,当前通用的电脑键盘,是从早期的英文打字机演变而来,其字母顺序、符号排列等,都按照英文单词的输入习惯优选布置。因此,英语成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通行语言。这种通行语言的词汇、语法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国电子媒介使用者的日常用语,进而入侵其母语。在中文里,英语影响的体现之一是外语中译。英文“FAINT”对应中文“晕”,但同样意思还用“分特”表示,直接的谐音使不熟悉电子语言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PK”经电视“超级女声”节目传播为广大国人所熟悉,但欲以汉语解释却需费一番口舌,它成了原样照搬英语的电子词语。“我是你的扇子”并非炎夏之中送清凉,反而是狂热的表白,“扇子”——FAN 在英语里具有“迷、扇子”两重含义;其复数“FANS”还音译出“粉丝”,成为追星族的标签。英语名词表复数时加“S”的特点体现在“JMS”中,这是一个典型的混血词,“姐妹”的拼音首字母加英文复数“S”表示“姐妹们”。英语中进行时态在动词后加“ing”也被中文电子语言活学活用,如“吃饭ing……”、“发呆ing……”等。


电子语言的变化千奇百怪,但使用者的年龄、知识类似,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也相近,相互容易理解;同时,网络的开放环境打消了知识壁垒,即便有所不解,也可一搜便知,这些新奇的语言得以迅速传播,通行网络。


方言、普通话和外语的融合既是跨界使用多元文化元素的结果,又因知识量的增加使表达力得以增强。普通话规范一律,便于传播和接受,地方话却有鲜明的个性。乡音和土语对个人来说带有难以割舍的感情色彩,但知识交流却抹平了地域差距,当代人不得不在普通话语境中工作,并经常使用外语。


网络媒介为方言找到了出口,使标准、统一的语言趋向分化,方言的独特表达是标明身份、寻找伙伴的线索;又可以在众多发言条目中脱颖而出,打破千篇一律的普通话模式,不失为一种表现自己的方法,其新鲜感也可能引起模仿的潮流,因此,在电子语言中,方言、土语和外语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跨界

文言文是如今可考的古汉语之主体,经过“白话文运动”、汉字简化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形、音、义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些古代文字被弃置不用,一些假借字、异体字以新字代替。古汉语较多单音字,现代汉语里双音词占据主要地位。古汉语词性活用、词语兼类、句式倒装等时有出现,现代汉语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古汉语的较为完善的现代语法。


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使用的电子语言中,口语表述加视觉接收的特点,使一些单音字重新焕发出活力。比如,在网络上看到精彩的言论想要有所回(呼)应的时候,人们很少会长篇大论地附和,而是会用“赞”、“强”来表示认可。如果值得注意的帖子在论坛中位置太靠下,也会来个“顶”字,使文章的排序跃居榜首。在不明就里时用“晕”,在表示佩服、无奈时用“倒”,在不可思议打冷战时用“寒”……这些网络用法去掉双音词中音节的辅助成分或是同义重复的字,所保留的部分能够表示完整的意义,言简意赅,与古汉语多单音字的形式一脉相承。





电子语言使一些原本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汇重新通行,并产生特殊含义。如“梅”的异体字“槑”,原本藏在字典的角落里已经被遗忘,但在成为电子词语之后,它却频繁曝光,其读音变成“呆”,意思则是“加倍呆”,论坛中不时能看到“看我是不是很槑”、“你也太槑了吧!”之类的说法。“囧”的原意是窗户、光亮,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而在电子语言中,它被看作一张耷拉着眉毛的苦脸而复活,用作感叹词,其读音同“窘”,意思也成了“窘迫、受委屈”,如“今天看房没看成,囧啊!”“好囧的一张脸!”“我今天囧呆了!”等。“囧”字是如此可爱,以至于网络上不仅有专门的“囧吧”,还出现了“一日一囧”视频站,专门收集各类囧人囧事。


古汉语词常有兼类和活用现象,语法也比较随意,以表达意思为目的;现代汉语则比较规矩谨慎,尽可能避免一词多义、一词多性,防止造成意义不确或不明。在具有口语特点的电子语言中,词类活用特别常见,如“汗”,单独用在现代汉语中做名词,而在网络上,它既是动词“出汗”,又是形容词“汗颜”,引申为“尴尬、丢人、难堪”,不仅可以单独用,还可以说“很汗”、“超汗”。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出现后,名词“芙蓉”就有了形容词用法。又如在手机短信中常常见到的“速电我”、“一会儿短信你”等说法,“打电话”缩略为“电”,“短信”被活用为动词,语序也被颠倒,在词性和语法方面都有所变化。“雷”可以说是因词性变化而广为流行的。在电子语言中,其动词用法复活,意思变成“使人震惊,吓人一跳”,如“我被雷倒了!”“这个帖子真雷人!”

假借是汉字造字法之一,古代汉字数量有限,当需要表达新的意思时,会依照其声音在原有的字中“假借”一个同音字来表示。所谓“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⑤。“令”原本是“命令”,后用在“县令”中;“长”原本是“长发”,后借为“时间长久”。在当今日趋规范、完善的汉语中,这种使用方式比较少见,但在电子媒介领域中,“假借”却复苏并风靡起来。电子语言里许多看似“错别字”的词句,其实是刻意为之的假借⑥。如在网络论坛上报到、问候时以“大家嚎”代替“大家好”,仿佛说话人大声叫喊,也希望网友们看到有个回应,“嚎”上一声增加人气,类似的还有“大家吼”。网络空间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虽然多人共处,却是异地在场, 如果没有回应,就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电子语言中有煽动性和情绪色彩的假借新词,利用新鲜感和幽默感使寂静的媒介空间活跃起来。“横横”假借“横”的“蛮横”字意,利用与“哼”相同的声音,表示冷笑。这样的笑法使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张无所顾忌、混不吝的脸,比起“哼哼”来气势更盛;以“捏”代替“呢”,开口和发声都较小,有小心翼翼、嗲声嗲气的效果;在“好乐”、“回来乐”里,以“乐”代替“了”,显示出好心情;而用“大吃一斤”代替“大吃一惊”则令人捧腹。因需要文字输入,电子语言多半简短,但人们的情绪又随心所欲,跌宕起伏,远非短短几个字就能表明。故意假借同音字融合多种意思的做法,能够综合情绪,转换语气,引起注意。


四、图形与文字的汇集

艺术表达的极致是使受众忘记媒介局限,获得共通的审美享受。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能使人身临其境,这些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追求的目标。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意境悠远;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灵动跳脱,活力四溢。这样的句子脱离了文学素养的高低和古今语言的差异,虽藉文字却似画笔。电子媒介这种有声有形的载体为提高语言文字的形象性、加强表达力提供了机会,如拆字、换词、符号图形、手写手绘等方式,只有在电子媒介中才能灵活运用。


拆字是电子语言通行做法,如“弓虽”、“丁页”,就是将左右结构的“强”、“顶”拆开。两字组合表达原义,仿佛马步蹲裆、全力支撑的模样,加宽了的字型显得更加“憨厚”。“月半”、“月巴” 等拆开后,一个字占据两个字的位置,其肥胖走形之态跃然纸上。拆字法在视觉上有陌生化的效果,受完型心理导向,人们仍惯性地将其看作一个字,一般不会引起误读和歧义。


用新词表达原有的意思,或者采用全新的文字组合也是增加电子语言形象感的方式之一。前者如“沙发”:论坛回帖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第一个回复的被称为“沙发”,此词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SO FAST”的音译,也有的说源于台湾成人网站。但广大网民不用追根溯源,它的意思简单明了:最早发现这个帖子的人,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坐在宽敞柔软的大沙发上舒舒服服地读帖回帖;跟在后面的人则只能坐“板凳”、“凉席”、“蹲地上”;再晚的则“站一边看着”,“踮起脚尖儿从人缝里瞄一眼”……用语言在网络空间排起了队。在这种网络群体集会里,吸引人的不仅是语言内容,还有扎堆儿凑热闹的兴奋,创造出拥挤的画面感。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使动作惟妙惟肖地体现在文字中,网民自创新词,如“翻迎”,虽是欢迎,却有欢呼雀跃、翻着跟头欢迎的意思;而“跪求”则将一般的恳求升了个档次,以虚拟形体动作渲染急切的心情。



电子语言的形象化还源于符号、图形的大量应用。早在1982年,网络文化还远远未被公众认识之前,一些简单的表情符如“:- )”、“:-(”等就已被应用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网络对话。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界面更加活跃生动,一些文字直接替换为图画,文图兼容并列,电子媒介交流成为一种跨越特定语言,兼具形、声、义的多向复合行为。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脱离了文字和声音的局限,创造出图画语言。有动漫基础和网络技术的绘画者在网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化,“洋葱头”、“兔斯基”、“悠嘻猴”、“小破孩”等系列以图配字或以图代字,非常生动,无法自己创作的普通人也可根据喜好下载各类表情,组合使用,体现个性化心情。

电子语言来源驳杂,形式随意,由特定人群的交际习惯决定,被研究者归类为社会方言⑦, 但从其诞生、形态和使用者等方面看,却与载体联系更为密切,应称为“媒介语言”。电子语言中图形、符号与文字混杂,算是一种“符语”⑧,虽然目前大部分还不确定、不规范,却在使用的过程中日益积累、沉淀,逐渐通行而为公众所认识。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171个新词⑨,其中“博斗”、“换客”、“谷歌”等,完全生于网络,却已走出电子媒介,影响到印刷语言,成为日常用语。


五、媒介分化与电子语言时代

不同媒介时代有不同的语言,电子语言的特色正与电子媒介传输便利、复制快捷、呈现方式多样、支持多人共享的技术特性有关。虽说电子语言诞生于电子媒介,但传统的电子媒介——广播、电视中的语言却不在此列,这类语言延续了印刷传统,是印刷语言入侵的结果,并没有突出电子媒介的特点。印刷媒介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树立起的权威地位使其与权力息息相关,在电子媒介出现时仍有强大的威力。早期的电子媒介在权力主导下不断进行“印刷化”努力。“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贴着印刷标签;纪录片学习论文写法,分段、举例、引用专家观点;“电视散文”生硬图解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电子媒介初期的表现形式。在这些尝试中,电子媒体受到印刷媒介的强大压力,自觉不自觉地致力于使自身变成印刷品:单一叙述、单向传播、权威语气,甚至抹杀即时传输的优势,为的是有一个类似“校对”的审验缓冲期,从而获得它的所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其实,它们完全是既定印刷媒介权力的延伸,其中看不到普通人,看不到民间的力量。印刷媒介的权威地位使得媒介内容“出错”不可容忍,民众倾向于将报纸、电视内容当作事实乃至真理。但是,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一些转变悄悄显现:“真人秀”把普通人带上荧屏,播音员适当地响起了港台腔,听众点播、热线等方式成为有益的探索XX读报”则使事件诠释跨越媒体边界而获得多种解读的可能。网络和手机的出现、普及制造出一种全新的电子语言,从而提升了电子媒介的影响力。广播、电视节目也不得不增加互动内容,网络和手机的民众语言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更重要的是,网络和手机是充分互动性的,公众成为了电子语言的主要发声者,这无疑有助于从认识上打破独裁的话语观念。与其说这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网络化趋势,不如说它们终于发现了自身作为电子媒介的某种缺陷和失落,而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靠拢,成为它们获取新的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电子语言在促使诸多新词诞生的同时,也加速了一些旧词语的灭亡。像“不见不散”这样信誓旦旦的承诺就因电子媒介交流的便利性而被“等我电话”替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不见踪影。语言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本雅明曾经感叹工业时代大量复制的过程中,艺术品“灵韵”的消失。而在电子语言里,在手稿转变为打印稿、EMAIL代替了书信的时代,手写体的重要性也逐渐丧失。据悉,作为业余发明家的加拿大女作家、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曾研制出一种远程签售机,以便足不出户就能使世界各地热情的书迷得到其签名“真迹”。可以想象,可加密、可识别的电子印鉴有朝一日必将取代亲笔签名,而手机上频繁收到的短信息也会以无孔不入的关怀让古典浪漫的情书,变成橱窗中的手迹展品。


       电子语言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突破书面和口语局限,是对整齐划一的工业标准的挑战。它以交流和领会为主,外在的标记、符号方面则自由发挥,没有固定的准则,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电子媒介时代的民众主动掌握了新的交流领域,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适合表达情感和意志的语言。在电子媒介领域内,民众是积极参与而不是经统一标准灌输后墨守成规的驯服者,他们更看重语言的独特性,个性化的发挥带来了电子语言创新的多样性,但也正由于电子媒体传授者的众多,使电子语言更替频繁,规范难以跟上创新的速度。这些特点与电子媒介传播便利、打消知识壁垒等媒介特性息息相关。


      生动、具有口语性质的电子语言成为一种新的语言艺术,它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创造力,其中闪现着个性化的不可复制的语言形式和语句组合。电子语言反映着民众的力量,推动文化风格的发展,并在当代文化的嬗变中留下了看得见的痕迹。



〔注释〕

① 参见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第8页。

③ 乔乔:《乔乔相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④ 以上网络评论参见“乔乔博客”《乔乔相亲记》,网址:http://www.qiaoqiaoblog. com.cn/blog.asp?subjectid=1&name=qiao liming。

⑤ 许慎:《说文解字 序》,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4页。

⑥ 参见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⑦ 参见刘乃仲、马连鹏《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赵均:《网络语言概说》,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⑧ 宋卫平:《如何看待“网络语言”》,载《光明日报》2006年12月7日。

⑨ 《国家语委发布171个新词》,载《浙江日报》2007年8月25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李婉薇

推荐人:潘嘉惠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孙博:中美文化背景下谈《中国芯传奇》

跨界太极学术 | 许苗苗: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 ——贺麦晓教授访谈录

跨界太极学术 | 林升栋 刘琦婧等:貌合神离: 中英文同款广告的符号和眼动分析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第1294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